安康市医疗信息化建设情况的调研

2023-03-22 栏目:行业动态 查看(3,043)

为全面掌握我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让信息技术在卫生健康领域更好的便民、惠民,现通过调研形成如下报告。

一、基本情况

调研以实地走访和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地走访5县区8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对全市各县区县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发放调查问卷29份。29家医疗机构中,床位数最少的不足100张,最多的超过1500张;500张床位以下的23家,占比79%;500张以上6家,占比21%;其中1000张以上2家,占比7%。

职工人数最多的超过2500人,最少的不足100人,500人以下的有23家,500人以上的有6家,基本与医院等级呈正相关关系。

二、医院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信息化建设基本覆盖。调研并结合问卷了解到,目前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均不同程度开展了信息化建设,实现了院内信息化应用。问卷统计,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共建有各类信息系统362个,主要为行政后勤管理系统、医疗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业务辅助系统等类型,其中医疗管理系统183个占比51%,行政后勤管理系统和业务辅助系统共147个占比40%,决策支持系统32个占比10%。上线最多的有42个信息系统,最少仅1个收费系统,平均每家医院有信息系统12.4个。

(二)信息化应用不断拓展。医院院内信息化建设随着业务不断发展而延伸拓展,调研了解到,医院信息化最初由门诊收费系统逐步发展而来,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医疗业务规范要求的提高,根据工作需要陆续上线了电子病历系统、门诊医生工作站、住院医生/护士工作站、药房管理系统、手术麻醉系统、移动查房系统等用于提升医护人员工作效率的信息系统;同时结合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建设上线了LI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PACS(影像诊断传输系统)、RIS(放射科信息系统)等医技业务支撑系统。

(三)信息化服务逐步延伸。调研了解到,目前二级以上各医疗机构除了为临床业务和医院管理建设的信息系统外,不断顺应社会需求和信息技术发展,逐步向社会化服务延伸。有19家医院配备并使用有自助机(挂号/查询/缴费),14家医院配备并使用有自助报告打印机(LIS/PACS),13家医院依托微信小程序/公众号面向群众提供挂号、缴费、查询等就医服务。20家医疗机构的院内就诊信息上传至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通过市级平台可以查询到群众在各医疗机构的就诊信息,为阳光就医、病历互认共享奠定了技术基础。

(四)信息化标准日益规范。医疗机构信息化在二十年的建设发展历程中主要经历了“电子化-信息化-数据化-互联网化”几个发展阶段。信息系统从独立建设到互相连通再到互认共享,群众对信息化的应用程度越来越高,随着医疗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中省对医疗机构信息化的发展也不断进行规范化管理,提出标准和要求。从调研及问卷了解到,29家医院的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呈“纺锤型”,处于“电子化”和“互联网化”阶段的占比极少,大部分处于“信息化”“数据化”阶段。目前,各医疗机构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基本都遵循着HQMS(医院质量监测系统)、HL7(卫生信息交换标准)、《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等规范性文件开展建设和应用。

(五)信息化迭代迎来高峰。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始于21世纪初期,最早从收费系统逐步发展起来,在2005-2010年期间HIS系统(医院管理信息系统)、EMR(电子病历)等核心信息系统逐步成熟,各二级以上医院陆续根据自身需求建设了HIS、EMR等院内信息系统。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医疗机构业务规范化、流程标准化、数据结构化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系统已经不能满足工作要求,很难支撑业务发展。2015年左右,全市二三级医疗机构进入了信息系统迭代的高峰期,2015年至今,已有2家三级医院、12家二级医院更换或新建了院内HIS系统,3家以上医院有更换HIS或建设院内集成平台的需求。随着国家“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出台,EMR也进入一个集中迭代的阶段,各医疗机构陆续从原文档式的非结构化电子病历,迭代更新为半结构化或全结构化电子病历。

三、存在的问题

调研了解到,医院信息化建设都是自行筹资实施,这就导致了建设水平与医院的收入体量直接挂钩,发展应用水平与经费投入呈正比,这也造成了在技术层面、管理层面、应用层面出现的诸多问题。

(一)技术层面

1.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从信息化建设应用水平来看,呈现出市级医院好于县级医院,综合医院好于中医院、中医院好于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的状况。29家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应用水平代差明显,三级医院整体水平相对接近,且均有面向群众提供就医及查询服务互联网服务渠道,已经向“互联网化”“智慧化”阶段发展;二级医院间水平差距较大,应用最多的医院上线有42个信息系统,应用最少的仅有1个门诊收费系统,尚未未达到“电子化”阶段。

2.硬件设备日益老化。29家医院均有自建机房,机房的规模和等级参差不齐,医院规模与所建设的信息系统数量呈正比,软件应用越多、硬件越多,机房规模越大等级越高。近年来,按照政府信息化建设集约化的要求,医院信息化建设多为软件服务,硬件尤其是服务器设备采购占比越来越小,目前各医院服务器、存储等硬件多为2016年以前购置,有的已经使用了近10年,属严重超期服役,实现存储和应用上云的仅有2家三级医院,硬件原因出现的报警、故障等问题屡有发生,设备运行风险较高。

3.数据利用价值不高。医院信息化建设、应用水平代差较大,尤其是核心的HIS、EMR等业务系统上线时间不同,研发承建厂商不同,导致系统产生数据的格式不一致。以EMR为例,按照国家卫健委“2020年二级医院电子病历评级要达到3级,三级医院达到4级”要求,29家医院中达到四级的1家、三级16家、二级4家、零级(未定级)8家,远低于国家要求标准。等级越低数据结构化程度越低,其产生的数据将无法进行大数据汇总分析;再以HIS系统为例,如未以身份证号为唯一主索引登记病人信息,则一旦该病人跨医院就诊,将很难将其数据进行关联。虽然这些系统在医院内部运行没有障碍,但一旦按照“互联网+”的要求实现多医院大数据的汇聚,则就将面临数据清洗难、分析利用难的问题,形成汇聚后无法分析利用的尴尬局面。

4.网络安全亟待提升。随着《网络安全法》施行,国务院《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条例》的颁布,医疗行业作为重要民生领域,网络安全的责任和压力也不断加大,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是各医疗机构履行《网络安全责任制》的基本要求。问卷反馈,29家医院仅8家落实等保,占比27%,11家正在申报项目,10家尚未启动,在市公安局连续两年“护网行动”中各医院均存在高风险漏洞,网络安全形势十分严峻。

(二)应用层面

1.互联互通水平不高。调查发现,院内信息系统虽不断上线,但系统间的数据互通性不强,全市尚无一家医院通过国家“医院信息化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大部分医院院内信息系统互通程度不高,仅市级医院和部分县级医院实现了HIS与PACS、LIS和EMR互通,大部分医院仍需要就诊患者往返于收费窗口、医技科室、医生诊室,不仅造成纸张、胶片等耗材的浪费,更增加了患者时间、精力成本。同时,院内HIS与同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未实现双向互通,调阅同一患者其他医疗机构就诊信息较为困难,病历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存在障碍。

2.信息化便民方式不多。目前各医院能够提供的信息化便民主要是自助机和微信小程序/公众号等,服务内容主要为自助/预约挂号、自助/线上缴费、自助报告打印等。29家医院中有14家提供自助服务,13家能提供基于小程序/公众号实现“挂缴查”服务,占比均不足50%;无论是提供便民服务的机构数量,还是提供服务的内容,距中省要求及群众需求的分时段预约、EMR与药品配送同步对接、智能床旁护理、医保异地结算等便民服务要求仍有不小差距。医院的自我评价认为院内应用和便民服务处于初级水平的有7家、中级16家、高级6家。

3.老年人应用不友好。实地调研发现,能够享受信息化便民惠民服务的群体主要集中在50岁以下的中青年人群,他们能较熟练使用自助设备或通过手机完成操作,绝大多数年长就诊患者,尤其是无家属陪同的中老年患者仍然选择窗口排队挂号、窗口排队缴费、窗口排队取药等人工服务。经了解,中老年患者选人工服务的主要原因为:一是自助设备无人指导或协助使用,无法独立操作;二是小程序需频繁验证、输入密码、绑定支付等,复杂的操作让其望而却步;三是中老年人普遍对线上支付不信任,更愿意使用现金。安康“七普”数据显示,我市60岁以上老人占常住人口的20.98%,达52.3万人,加之老年人中就医比重更大,信息化使用门槛使得这部分人群的就诊效率未得到显著提升。

(三)管理层面

1.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各级医院普遍存在信息部门的人员数量及技术水平与院内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匹配的问题。29家医院中独立设置信息科的有25家,其中21家人数在5人以下,5人以上的仅4家且均为三级医院;仅不足一半的信息科有专业技术人员,其他多为总务、设备、影像等科室转岗任职,运维保障能力远远跟不上信息化发展水平。由于缺少专业人员日常软、硬件维护不规范、不经常,对厂商依赖程度高,自行维护能力较弱。问卷显示,仅9家医院表示日常运维自行完成占比31%,14家大部分运维工作外包,6家全部外包。

2.尚未形成建设合力。医院信息化建设投资巨大、过程漫长,经济效益不明显,导致部分院领导对信息化涉及的医疗流程改革认识不清晰,院内部分职能部门对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本质意义认识不足,呈现出“院领导急、信息科忙、职能科室烦”的局面。在建设过程中,院内相关科室没有积极主动参与,导致信息化建设的重心停留在技术和操作层面,对医疗主体业务的深度应用不够,优化医院管理、支撑战略决策的作用发挥有限。

3.缺少资金和顶层设计。近五年来各医院信息化建设资金累计投入约2亿元,仅有4家二级医院得到总数约800万的资金投入,96%以上为自筹;10家医院每年没有固定信息化预算,信息化投入占总收入占比≥2%的仅5家,4家≤0.1%,远未达到原卫生部“医院必须将每年收入的5%用于信息系统建设的支出”的要求,也远低于2020年全国医院信息化投入预算占年度总预算1.13%的平均值。形成了“体量越大、投入越多、信息化水平越高,反之亦然”的状况,规模较小医院由于缺乏资金支持很难实现“弯道超车”。同时,由于医院从领导到业务科室的负责人,多为医学背景,对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关键把握不够准确,仅从业务提升方面考虑信息化建设的功能,对信息化建设缺少宏观思考和完善的顶层设计,建设多以需求倒逼为主,缺少超前规划。

四、发展建议

(一)做好整体规划。各医疗机构要结合自身实际,根据中、省政策要求和市级统一部署,以业务需求为出发点,以方便群众为目标,制定符合医院实际和发展需要的,以3-5年为周期的院内信息化建设规划。重点是评估医院管理和信息化现状,按照医院业务流程和政策要求,结合自身建设基础和信息技术特点,提出信息化建设的战略和目标,既不好高骛远脱离发展实际和自身能力,也不降低标准束缚发展步伐,转变项目“散、乱、杂”以及盲目投入、无序建设的现状,实现“规划引领、制度先行、统筹设计、强化应用、互通共享”的目标。

(二)严格遵循标准。在整体规划的指引下,严格按照国家卫健委颁布的《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试行)》的要求,遵循HQMS、HL7、《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的规范下开展建设。要对自身建设需求和目标有明确的要求,切忌被厂商左右而弱化需求忽视标准。要积极推进电子健康卡等一系列标准清晰、要求规范的提供社会化公共服务的信息化项目;在推广使用智能技术的同时,保留传统的人工服务方式,畅通家人、亲友代理服务渠道,增设导医、志愿者、社工等现场服务,着力打造老年人友好的就医环境。

(三)打造智慧医院。医院要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在现代医院建设的重要作用,建立医疗、服务、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系统,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加安全、更加体贴的医疗服务。以“智慧医疗”建设为核心,推进“电子病历”分级评价和医院内部信息系统集成整合,逐步实现医疗数据统一管理应用,推动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和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数据共享,提升临床诊疗规范化水平,实现诊疗服务全流程闭环覆盖,进一步夯实智慧医疗的信息化基础。以“智慧服务”建设为抓手,针对患者的实际就医需求,推动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为患者提供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全流程、个性化、智能化服务,进一步提升患者就医体验。以“智慧管理”建设为手段,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做好医院智慧管理系统建设架构设计,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实现医院内部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实时监管。为医疗质量控制、医疗技术管理、诊疗行为规范、服务效率提升等提供大数据支持,切实为管理者提供客观的决策依据,进一步提升医院管理精细化水平。

(四)落实网络安全。目前各医疗机构对信息化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强,强化网络安全是保障信息化实现高可用行动关键。各医院应尽快根据《网络安全法》《陕西省网络安全责任制落实考核办法》《安康市卫生健康行业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指导意见》等法规和文件的要求,按照等保2.0的标准落实医院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做好灾备、双活等网络安全措施。同时积极将信息系统和数据逐步向“政务云”迁移,逐步实现信息资产的“轻量化”和“云”化,减轻医院信息化运维压力,提升医院抵御网络安全风险的能力。

(作者单位:安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郭珉系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

扫二维码与项目经理沟通

我们在微信上24小时期待你的声音

解答本文疑问/技术咨询/运营咨询/技术建议/互联网交流

郑重申明:易房通科技以外的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该案例作为工作成功展示!